三国志炎义浪漫传奇

为什么罗贯中要写三国演义

一、原因:

1、历史背景类似,作者感同身受。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族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才能创作出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巨著。

2、为了表现了作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这种理想主要是通过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对比而表现出来的。

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也是群雄并且,最后剩下了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这三个主要的大军阀也很像三国的魏、蜀、吴。作者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投靠到张士诚的帐下,是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但事与愿违,最后是朱元璋统一天下。而张士诚则是一个只图自保,不思进取的人,说白了就是不是成大事的人。说道这里同学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璋、刘表那类想守住自己一亩三分田的土皇帝!然而乱世注定是无情,弱肉强食!随着张的失败,罗贯中的政治理想也就破灭了。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保住大明的万世江山,而对有功的文臣武将都给来了个大清洗,这一做法很像曹操为晋级魏王而不惜诛杀政见不同的有功之臣的影子。演义中曹操自己虽未称帝,但对大汉忠心的臣子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二、《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3、《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4、《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扩展资料

《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参考资料:西游记-百度百科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百度百科

三国演义梗概2000字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诸侯混战局面愈演愈烈,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兖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兖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残杀,李傕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杨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北方的曹操迎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先后歼灭吕布、袁绍、张秀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而身为汉朝皇室后裔的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自荆州扩张逐渐有益州两川之地。

江东孙氏自长沙太守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八十一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其长子孙策死后,孙权即位,江东实力日益增强。最后,经过孙刘联军抗曹的“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而东汉十三州中最大的荆州之地也被曹、刘、孙瓜分,三分天下之雏形已成。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称帝,定国号“魏”。刘备在西川称帝,国号“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八年后,孙权称帝,国号“吴”。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苦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任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却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庸无知,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然而,历史的潮流终究不可逆转。魏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懿死后,司马氏家族掌权,渐渐强大起来。其子司马昭派邓艾、钟会攻打蜀汉,大军直逼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蜀汉被灭不久后,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篡权,建立西晋,曹魏灭亡。晋太始元年,司马炎派大将杜预、王浑伐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西晋司马氏篡魏、降蜀、灭吴,三分天下重归于一统。

正是: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关于三国志炎义浪漫传奇,为什么罗贯中要写三国演义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