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浪漫传奇小说

名词解释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涵义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形式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李贺《李凭箜篌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romance名词解释是什么

Romance即罗曼史,指欧洲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封建社会里流行的一种传奇文学。这是一种非现实的,封建形态的文学。

罗曼史并不是一无是处,小说强调的传奇色彩和浪漫特色实际上也为文艺复兴打下基础。“罗曼史”在政治上的作用就是利用一个“理想的”世界来粉饰现实,以巩固封建阶级统治。

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我的想象,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外国文学作品导读名词解释、论述题(100分)

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成就基本只局限于文学领域,尽管“自然主义”一词本身来自绘画艺术领域。

是指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而盛行于50年代的,以废除奴隶制度,揭露和控诉奴隶主罪行为目的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文学潮流。 19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北部进步人士掀起越来越高涨的废除黑奴运动。黑人的处境激起许多作家的同情,从爱默生、朗费罗到惠特曼都写过反对蓄奴的诗篇。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称她为“发动了一次战争的小妇人”。诗人惠蒂埃抗议蓄奴制的诗篇数量最多,反映了19世纪废奴运动历次重大的斗争。废奴文学虽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却推动了废奴斗争,在文学史上,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意识流小说理论》封面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艺术特色:

(一)美丑对照

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主要体现为:

情节场景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爱斯梅拉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构成,情节体现鲜明、强烈的美丑、悲喜对照。

爱斯梅拉达被抢(悲)——被救(喜);

爱情幽会(喜)——被诬告判刑(悲);

被救入圣母院(喜)——被出卖杀害(悲);

愚人节歌舞、喜剧性的开场——被害徇情、悲剧性结局遥相呼应,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两种节日、演出场景的对照:

主显节——封建宗教节日,上演宗教神秘剧,呆板僵化,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死气沉沉

愚人节——贫民的狂欢节,爱斯梅拉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欢呼雀跃。——生气勃勃

接着,是两个“王朝”,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

封建王朝——以路易十一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血腥镇压百姓,致使爱斯梅拉达遭尽凌辱与迫害。——专制残暴,草菅人命,任意诬陷

“奇迹王朝”——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王朝”,虽衣衫褴褛,却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平等人道,尊重人权,公正廉明

作者安排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的对照。一个是历史上确实有的法兰西路易十一的封建专制王朝,另一个是作者虚构的乞丐王国。在封建王国里,他们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血腥镇压百姓,冤狱遍布国内,致使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遭受凌辱和迫害。而在乞丐王国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与封建王朝、天主教会做斗争,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这里,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封建王朝的法庭是貌似尊严,实则残酷卑鄙,随心所欲,罗织罪名,故意制造冤案,那是“法官吃人肉”的行径。而与之对照的乞丐王国对甘果瓦的审判,看似森严恐怖,实则公正合理,既不诬陷无辜,也不刑讯逼供,虽然法律和过程简单了些,但却给人辩解的权利。小说借着这两个王国、国王、法庭和审判的强烈对照,揭示了爱斯梅拉达悲剧的社会根源,增加了作品反映历史、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加了情节的起伏变化,更加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

巴黎城市和圣母院的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在作品第三卷,作者撇开情节的主线,插入相当的篇幅,专门介绍圣母院的建筑史和巴黎城市的鸟瞰图。这似在中心情节之外,却又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和背景。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了圣母院的崇高和圣洁:和谐而壮丽,庄严而伟大,这是一部用石头砌成的历史,是永恒的见证者。而当时的巴黎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之宫,赏心悦目,圣洁而美丽。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所在,到处布置着绞架、刑台、地下牢房、存尸墓场,发生着诸如爱斯梅拉达这样无辜的人们遭受摧残迫害的耸人听闻的悲惨事件。这三者之间的对照,显而易见地表明了作者对造成巴黎和圣母院成为人间地狱的社会的愤慨。

3、人物形象的对照

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巴黎圣母院》的清洁,就是以美的代表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与丑的代表副主教克罗德的矛盾冲突及鲜明对照中展开的。(具体内容见第三讲讲义)

雨果相信,运用对照艺术,能透过表象,揭示出美丑、善恶的本质。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照中,心灵美胜于一切。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

(二)史诗气质

《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为背景,全面再现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

场景宏阔——修道院、王宫、贵族府邸、贫民街区、监狱、刑场;

事件重大——狂欢节、丐帮夜生活、法庭审判、教会阴谋、人民起义;

人物众多——国王、主教、大法官、军官、士兵、神甫、诗人、乞丐头目、流浪汉;

画面丰富——有对巴黎城市沿革、教堂建筑历史的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有对家庭、宗教、王公、贫民流浪汉生活及社会风俗的工笔描写,色彩斑斓;有对母女生离死别、爱情悲欢离合的深情刻画,丝丝入扣。

全书是一幅包罗万象的中世纪法国社会全景图。显示了雨果深邃的历史视野、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描绘宏大场面的高超艺术。

(三)情节传奇,描写夸张

小说以情节离奇曲折、惊心动魄为特色,强烈震撼人心。

夸张的描写是这部书的特色之一。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种夸张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而是一种铺垫。雨果通过夸张为后文的强烈对比做好了准备。

卡西莫多力大无比,当街抢人,烈日下受鞭刑暴晒示众;劫法场;一人保卫圣母院;摔死克罗德;殉情。

爱斯梅拉达倾城的舞蹈,一句话救甘果瓦,给卡西莫多水喝;受审受刑;对弗比斯的思念;对克罗德淫威的拒绝;死难;两人死后死骨一分开化为灰烬,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等等。

充分运用夸张、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表,描写浓墨重彩,强烈感人。

显示了雨果奇特的构思和想象力。

(四)心理描写

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的曲折过程,揭示行为的内在原因。

克罗德对爱斯梅拉达的种种念头:在宗教与现实、教规与情欲、灵魂与肉体之间苦苦挣扎的痛苦;对美的渴望,得不到美的嫉恨,占有美的邪恶,摧残美的凶残。(第九卷P435)

爱斯梅拉达:单纯、善良、直观、略带孩子气、爱憎分明、强烈、表里如一的心理(对弗比斯的爱、克罗德的憎恶、对受难者的同情)

卡西莫多受感化后的心理:正直人的感恩、爱美、为爱牺牲自己的痛苦;摧毁邪恶的义无反顾,显示英雄气、壮烈美。

人物性格的强烈性,很大程度来源于心理变化的强烈起伏。

(五)景物叙事

善于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庄重神奇、动人心魄,仿佛使富有灵性的活物。

第三卷:巴黎圣母院-前墙、神龛、阶梯、塑像、祭坛、玻璃窗、钟楼、历史上遭受的种种伤害(时间、宗教改革、艺术改造)、教堂建筑的历史沿革-古代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

“既永恒又多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

“是民族的宝芷,世纪的积累,人类才华升华的产物”“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

“人类的智慧在哪里凝聚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人民就是泥瓦匠。”

再通过伽西莫多有如神助的敲奏的美妙的钟声,激活这座建筑,使之有声有色(第四卷)更为神秘庄严。

又如对巴黎城的描写(第三卷)是一部伟大城市的编年史“一个中世纪建筑学与历史学的产物,一部石头的编年史。”

小说在景物描写中,往往都穿插激越的议论,通过这种直抒胸臆式的、政论式的议论,加深景物的历史内涵,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最后以巴黎“晨钟齐鸣”的诗一般的描写感受《巴黎圣母院》深沉的诗意。

总之,《巴黎圣母院》以其丰富的想像,奇特的情节,鲜明的对照,浓烈的色彩描绘了具有中世纪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凝结成一部浪漫主义巨著,为浪漫主义奠定了一座丰伟的文学纪念碑。这部名著塑造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是世界艺术长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

名词解释浪漫传奇小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名词解释 浪漫主义、名词解释浪漫传奇小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